return1、圖靈測試的由來(1 / 1)  佩良的猜想:科幻小合集home

typeface:

上壹章 目錄 下壹章

問:請給我寫出有關“古羅馬帝國”主題的古代詩詞。

答:不要問我這道題,我從來不喜歡詩歌。

問:781007加860427等於多少?

答:(約30秒後)1641434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我在我的k1處有棋子k;你僅在k6處有棋子k,在r1處有棋子r。輪到你走,你應該下哪步棋?

答:(約15秒鍾後)棋子r走到r8處,將軍!

論文指出:“如果機器在某些現實的條件下,能夠非常好地模仿人回答問題,以至提問者在相當長時間誤認它不是機器,那機器就可以被認為是能夠思維的。”

從表麵上看,要使機器回答按一定範圍提出的問題似乎沒有什困難,可以通過編製特殊的程序來實現。

然而,如果提問者並不遵循常規標準,編製回答的程序是極其困難的事情。例如,提問與回答呈現出下列狀況: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你多半會想到,麵前的這位是一部愚蠢的機器。如果提問與回答呈現出另一種狀態: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我不是已經說過了嗎?

問:請再次回答,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你煩不煩,幹嘛老提同樣的問題。

那,你麵前的這位,大概是人類而不是機器。

上述兩種對話的區別在於,第一種可明顯地感到回答者是從知識庫提取簡單的答案,第二種則具有分析綜合的能力,回答者知道觀察者在反複提出同樣的問題。

以上測試是沒有規定問題的範圍和提問的標準,如果想要製造出能通過試驗的機器,以我們的技術水平,必須在電腦中儲存人類所有可以想到的問題,儲存對這些問題的所有合乎常理的回答,並且還需要理智地作

(本章未完,請翻頁)

出選擇。

以上來自於,“圖靈測試(theturi)”。由艾倫·麥席森·圖靈提出,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1952年,他提出讓計算機來冒充人。如果不足70%的人判對,也就是超過30%的裁判誤以為在和自己說話的是人而非計算機,那就算這台計算機成功通過圖靈測試。

通過圖靈測試的計算機或者機器,就算是擁有了“自我意識”或者“人工智能”。從某種意義上講,除了肉體的區別之外,這台計算機或機器,已經擁有了靈魂。

100多年過去了,人類世界已經進入了21世紀50年代,科學和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和文化高度繁榮,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代替人類,承擔了各種各樣的工作,因為他們的種類越來越繁雜,功能越來越強大,製作越來越精美。而且它們也取代了很多計算機和機器,因為它們的頭腦本身就是一台高效且小型的計算機,而他們用各種材料製造的軀體,就是一部獨立且耐用的機器。

可惜的是,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沒有任何機器人通過圖靈測試。它們隻是依照人類編製的各種指令或程序,進行自我運作。

(本章完)

上壹章 目錄 下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