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大喜,不仅立刻着人查验了李义府的贬官诏令,将其撤回,还为其升官右散骑常侍。
消息传来的时候,身处于风浪中心的武昭仪却对这个消息并不意外,还在继续教授子女习字。
反倒是她怀中的女儿皱了皱眉头,嘟囔了一句,“我不喜欢这个名字。”
她不喜欢的哪只是李义府的名字,而是对方的人品。
李义府,投机倒把的小人一个。
若是拿李义府去和裴行俭相比,那当真是侮辱了后者。
可前者升迁后者贬官,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政局起落的无奈。
“我也不喜欢,”武媚娘没因为女儿孩子气的表现而将这句话忽略掉。
她望了望窗外,感慨道:“但,这是千金买马骨啊……”
第26章
千金买马骨的人, 难道会在乎马骨头能不能像正常的马儿一样奔跑吗?
那也未免对马骨抱有太高的期待了一点。
此时的李义府,就是这样的一块马骨。
早在李治与武媚娘决意用贬官升官的区别对待,来进一步挖掘愿意站在他们这一方的官员之时, 他们便已经达成了一致共识。
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势必要施加重赏,以确保让其余观望之人心动。
所以李义府到底是不是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所能够起到的标杆作用。
或许,也只有这等有心钻营的小人, 才敢在此时率先捅出一刀。
可别小看这些小人呐……——
也正如他们所预料的那样,当长孙无忌的垄断没有影响到李义府的这出升官后, 本就有想法的人纷纷坐不住了。
倘若陛下当真圣意决断到了这个地步, 他们为何不趁机在其中捞上一笔好处呢?
尤其是,有些官员本就因没能和长孙无忌抱团遭到排挤,或因门第出身不高而必须遵循严苛的升迁规律, 都在其中看到了一份希望。
大唐官员数量本就是超标的。
永徽六年的中央地方官员合计一万多名,若是按照每年退出去五百人的消耗来算, 补位进来的也应当只有这个数字,可光是各种途径获得任官资格的, 每年便有将近一千五百人。
其中还有些是因辟举以及门荫得官,有着非同一般的人际关系,已可算是“内定”的。
而上位升迁更是一笔体力和时间账。
若这个慢慢磨资历的路上还多了个拦路虎,那就更是难熬了。
但现在有人告诉这些人,他们可以选择将这个拦路虎给搬开, 然后让这条上升的路径重新变成一条坦途——
这件事, 他们是做还是不做?
相信但凡有一点眼力见的人都会去做的!
许敬宗这人更是当即领会了陛下的意思, 先往长孙无忌府邸中跑了几趟,在劝说无果后, 先将一部分相识的官员劝谏去了水患治理的大事中,以示对陛下忠诚。
随后,他以他这礼部尚书的身份再写了一封奏表,直言皇后数项罪过。
其中一项,便是永徽三年皇后拒行亲蚕礼之事。
比起袁公瑜、王德俭以及其他意图在此时冒尖出头之人,许敬宗知道,自己还要更有优势。
他的官职地位更高,所以也比其余众人更为敢写!
那些人至多是在论述武昭仪的家世,证明她的地位并没有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