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書,還請大人過目。”
鄭文昌疑惑地接過書翻看起來,書裏的內容都是一些古人小故事,以及成語典故。
比如負荊請罪,望梅止渴,聞雞起舞等成語,比起史書裏寫的,蘇大河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單有趣,而且還沒有生僻字,倒是很適合兒童啓蒙。
只是鄭文昌不明白,這書和讓朝臣捐錢有什麼關聯?
鄭文昌是這樣想的,也就這樣問出來。
蘇大河早就猜到他會這樣問,開口解釋道:“我覺得除了讓孩童瞭解古人,更重要的是學習當今的榜樣人物,比如這次原州洪澇,崔太師和盧太傅帶頭捐鉅款賑災,此等心繫百姓的事,應當大肆宣揚,務必讓每一個讀書人都知道。”
鄭文昌滿臉猶豫,把事蹟寫進書裏,作用比樹碑立傳還強大。
這個辦法好是好,可是這樣不就是在宣揚世家大族的名聲,這置明帝於何地?
蘇大河是何等的聰明,見鄭文昌這樣就知道他的擔憂在哪裏。
他從懷裏掏出一張紙遞給鄭文昌道:“大人,這是我昨晚寫的,還未來得及謄抄進書裏,請您先過目。”
鄭文昌拿起紙看了一眼,字數不多,大約幾百字,裏面的內容正是關於崔太師和盧太傅帶頭捐款一事,只是他越看越感覺得這內容不太對勁。
按理說,這種文章突出的重點應該是崔太師和盧太傅如何英勇大義。
可是這文裏,處處說崔太師兩人秉承明帝心繫百姓的思想,堅決貫徹落實明帝的重要指示。
很難讓人不懷疑,這真的不是在宣傳明帝?
蘇大河:你就說有沒有宣傳吧!
鄭文昌:有是有,可是我覺得……
蘇大河: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