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運動。
這個‘大家’,包括蘇明哲在內。
一群同學聚集在一起,進了照相館拍了一張集體照,和照相館約定好來取照片的時間,大家就各自散了。
回到家,家隻有小弟一個人看著家。
蘇家現在隻有三口人,他自己、母親,還有十六歲的弟弟。
十年前,蘇明哲的父親因為工傷病故,兩個孩子還小,蘇母蔣翠萍頂了丈夫在鬆花江醬油廠的班,一個月工資三十多塊,每個月還有醬油、味精之類的福利。
蘇明哲高中畢業後,蔣翠萍本來打算,把自己的工作讓給兒子的,但是蘇明哲不想上班,就惦記著恢複高考,繼續上大學。
結果,他沒等來高考恢複,倒是等來了‘上山下鄉運動’。
“哥,你回來了。”
蘇明哲的弟弟叫蘇明學。
兄弟兩人的名字連起來,就是‘哲學’。
就這樣的名字,還是蘇明哲的父親拿了十個雞蛋,請了一個語文老師給起的。
“作業寫了嗎?”
蘇明哲見到小弟,習慣性的問了一句。
現在學校基本上都處於停課狀態,蘇明學正在上初三,本來該考高中的,現在也隻能‘賦閑在家’。
“作業寫完了,毛筆字也練了。”
蘇明學比較害怕自己這個大哥。
和周秉義喜歡‘寵溺弟弟妹妹’不同,蘇明哲在家,管教小弟的態度,一直都比較嚴厲。
“拿來我看看。”
蘇明哲伸手拿來弟弟的作業和毛筆字,仔細檢查了一遍,點了點頭:“作業做的還行,這個毛筆字,還要繼續努力。我這幾天就要上山下鄉了,稍後我會給你留一本字帖,以後你就對著字帖練。”
檢查完了弟弟的作業,蘇明哲就開始做午飯,中午的時候,蔣翠萍也會回家吃飯的。
關於這次上山下鄉,準確消息很快就下來了。
蘇家也沒找人托關係,地方就給安排在了一個不遠不近的鬆花江地區穆蘭縣,一個叫做白牙山村的小山村麵。
(按照《人世間》中描寫,吉春市,大概是哈市,穆蘭縣歸屬的鬆花江地區,也就是以後的哈市,兩者還沒合並,所以,被分配到穆蘭縣,也算是比較偏遠的地方了。)
從吉春市到穆蘭縣,直線一百多公,但是彎彎曲曲的路線走下來,就有四百多路。
東北這地方,在建國初的時候,人口就不多,並且緯度越高,越是地廣人稀。
由於穆蘭縣距離吉春市太遠,革委那邊通知,需要湊齊一些人,再乘坐運送物資的貨車,一起過去。
這天到了周五,吉春市去穆蘭縣的貨車要出發了。
蔣翠萍因為要上班,沒辦法送兒子,就讓小兒子替自己給大兒子送行。
蘇明哲在弟弟陪同下,來到了貨車停車場。
這一次下鄉到穆蘭縣,一共有六個知青。
革委早就和車隊隊長打了招呼,六個知青坐進一輛貨車的車兜,這一路上,六人的吃喝需要自行解決,不用車隊費心。
“大家好,我們都來自同一個地方,也將去向同一個地方,為了祖國的事業,共同奮鬥!”
一個男生忽然站了起來,一手扶著車兜護欄,一邊康慨激昂得和大家說道:
“不如我們來個自我介紹一下,熟悉一下,怎樣?”
其他五人都一起看向了他,包括蘇明哲看他的眼神,都有點佩服。
六個人明顯互相都不熟悉,還有男有女,結果這個男生就有膽子站起來。
“我先來第一個。”
那男生看起來還有點領導風範,率先自我介紹道:“我姓孫,叫孫鵬海。”
男生說吧,就把目光看向了坐在他旁邊的蘇明哲。
蘇明哲也不好冷場,隻能笑了一下,自我介紹道:
“我叫蘇明哲,蘇州的‘蘇’,明明白白的‘明’,哲學的‘哲’。”
坐在蘇明哲下手的男生憨憨一笑:
“我叫王泉,‘王’就是大小王的‘王’,‘泉’是泉水的‘泉’。”
六個知青一共三男三女。
三個男生自我介紹完了,三個女生猶豫了一下,也按照順序介紹起來:
靠近王泉的短發圓臉蛋女生先開口:“我也姓王,叫王雅芳。”
中間的長辮子女生:“我叫徐凱。”
最後一個長辮子女生,也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