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第408章 永樂大典(2 / 2)  鑒寶狂少home

typeface:

上壹章 目錄 下壹章

陸飛見到《永樂大典》的第一眼就失態了。

前所未有的失態。

而且是當著兩個老外麵前失態。

簡直丟死了人,但這些陸飛旁枝末節陸飛完全顧及不上了。

這一刻陸飛的大腦一片空靈,整個思維空間隻有陸飛自己一人,仿佛達到了修煉的最高境界一般。

陸飛根本沒有辦法平靜下來,因為這是《永樂大典》啊!

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永樂大典。

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講三遍。

有人會說《永樂大典》是什東東?

那陸飛會告訴你。

《永樂大典》是神州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保存了十四世紀以前無數神州曆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

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三百多年。

《永樂大典》修書過程中,對收錄書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並取方式,保持書籍原始內容。

其內容全麵以及真實度,秒出乾隆爺最引以為傲的《四庫全書》幾個五環。

不但如此,《永樂大典》還誕生了幾個世界紀錄。

《永樂大典》全書共計兩萬兩千九百三十七冊,堪稱世界之最。

手寫記錄了三點七億多字,同樣是世界之最。

動用朝野上下兩萬一千多人,耗時六年傾情打造,又是一個世界之最。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分兩部分製成。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想修纂百科全書,商議"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為《類要》",但沒有成功便翹了辮子。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為整理知識,令解縉等人修書。

編撰宗旨:"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首次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初步定名為《文獻集成》。

可是朱棣過目後認為"所纂尚多未備",不甚滿意。

永樂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廣孝、解縉、禮部尚書鄭賜監修以及劉季篪等人重修。

永樂五年定稿進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滿意,親自為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清抄至永樂六年冬天才正式成書。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隻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

到嘉靖時期,擔心大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

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早已消失不見,有人說正本與朱棣陪葬在長陵,但這都是民間傳說,是否真實無從考證。

嘉靖皇帝重錄的副本流傳在世的也僅有四百餘冊,而且分布在世界各地,龐大如斯的神州也僅有七十餘冊,而且九成以上都是殘本。

由此可見,陸飛麵前這五連冊完好無損的《永樂大典》副本有多珍貴了。

上壹章 目錄 下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