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工藝,首先用青花勾出輪廓線,再在這個輪廓線內填上彩。
工藝複雜,成功率不高,但若是燒製成功,必然每一件都是精品。
早期五彩與鬥彩的界限不清,很多鬥彩都被叫成五彩。
明中葉,尤其到了清代以後,鬥彩的工藝特征十分明顯,一目了然。
鬥彩的名氣非常大,主要是因為成化鬥彩的名揚四海。
最明確的記載就是《神宗實錄》中:"神宗尚食,禦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
明中晚期,一對成化鬥彩杯就值錢十萬兩白銀,想想都能嚇死個人。
說完了鬥彩,再說說“天字罐”。
成化鬥彩中,除了杯之外,最著名的就是天字罐了。
罐底下寫一個字"天",作為底款,在清檔中寫成"成窯天字罐"。
一般說,瓷器瓶子最值錢,罐子次一等。
過去古玩行都說:"趴著的"就是碗盤。
罐子呢,不高不低,算是"蹲著的"吧,所以地位上就不如瓶子。
但天字罐卻與眾不同,地位相當高,凡是有天字款的,一定是禦用的瓷器。
天字罐的底款為什寫"天"字呢?
一般來說,是按照《千字文》排列。
《千字文》開篇就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所以我們常說"天字第一號",就是這來的。
故宮的文物,編為"天字第一號"的是個小板凳。
據說當時排號的時候,工作人員一進門就看見這個小板凳,於是把它排成天字第一號了。
天字罐不是到了今天才珍貴,曆史上就特別珍貴。
乾隆時期有一段記載,乾隆九年六月十九日,由養心殿造辦處發來一個缺釉成窯天字罐。
乾隆爺傳旨:"著將缺釉天字蓋罐一件,著交唐英補釉。如補得,補好送來。如補不得,不必補,仍舊送來。欽此。"
唐英看到禦旨後十分緊張,他把這個罐帶回景德鎮,琢磨怎能把釉補上。
隔了幾個月,他重新做三對,連同原罐,一起帶回給了皇上。
他寫下如下的奏折:"奴才伏察發到天字蓋罐,係屬成窯,迄今年久,火氣消退,若將缺釉之處補色,必須入爐複火。
恐爐火攻逼,於舊窯質地實不相宜,是以不敢冒昧補釉。
謹齎至窯廠,仿照原罐款式大小,造成三對,恭折送京,並奉發原罐一並齎進,伏祈皇上請皇上睿鑒。”
唐英是什人物?
連他都不敢補釉,可以想象這工藝有多牛逼,器物有多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