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吃,是他/她想的那個吃???
“阿姐命苦,我時常想,倘若能與你締結婚姻,或許能逃過一劫。”女人看著顧池的反應,抬眼看著他的眼睛,“顧郎君大概不知道,阿姐曾經多次喬裝打扮成書童的模樣,去你經常去的酒肆碰運氣。她遇見你三次,第一次她說‘這顧家大郎生得喜慶,卻是個惹人厭的遊俠’,第二次她說‘雖有些孟浪卻不失俠義心腸’,第三次她沒說……”
但很明顯,阿姐少女懷春了。
對未來夫婿和生活,有了些許向往。
見過顧池三麵,她不再喬裝出門蹲人,反而認認真真學起了女紅,捧起了以往不愛的書,看似文靜下來,實則更有了生氣。
女人不太明白,為何一個隻見了三麵的少年能讓她有如此變化。阿姐卻道:【因為閨中生活沉悶如死水,同樣是人,其他人都能嬉笑怒罵,我們卻不能大笑大鬧,時時刻刻端著,哪都要顧忌……但顧觀潮卻渾身洋溢活力,似那天邊自由的踆烏。】
跟這樣的人生活,肯定很熱鬧。
但誰也沒想到,婚期臨近,變故陡生。
顧家遭難,顧池失蹤。
她們的父親又給阿姐重新訂了一門親事,但阿姐不同意,顧池屍首還未找到,如何能輕易斷言他不在人間?即便顧池真的死了,馮家也沒必要馬不停蹄就找新女婿。
以馮、顧兩家的交情,不說替顧家調查真相報仇,也不該如此反應,顯得馮家薄情寡義。無意間戳中馮家家長肺管子的馮家長女,不意外得挨了親爹一巴掌,以及一聲無情警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哪有你插嘴的份!滾回你屋子!】
姐妹二人都不知道為何如此。
直到阿姐無意間發現親爹行蹤可疑。
她被親爹獻給了故國勳貴,還為所謂複國大業四處奔走,盡心盡力。阿姐這才慢慢回過味來,顧家滅門究竟是誰幹的。但讓她害怕的是,自己的生父也摻和了一腳。
阿姐耿直,憋不住心思,終於還是去找馮家家長要一個答桉,結果讓她失望透頂。馮家雖不是主謀,也是幫凶:【阿父,不說顧少傅與您多年交情,顧祖父當年對您也有提拔照拂之恩,您怎可如此、怎可如此忘恩負義……毒害他顧氏滿門……】
不出意外,又挨了一巴掌。
阿姐的夫婿也以為她對前未婚夫念念不忘,加之他風流成性,阿姐容貌寡澹,新鮮勁兒一過去,便將她冷落了。直到阿姐後來意外有孕才對她有了幾分好臉色……
女人看著顧池,似乎想從他臉上找出幾分卷戀,但沒有——她的阿姐認識顧池,但顧池卻未曾見過她。女人繼續道:“……在父親奔走下,終於覓得一處安穩落腳地,一邊積蓄力量一邊等待最佳時機。結果,還未等到辛國自取滅亡,卻等來鄭喬大軍。鄭喬大軍主力雖在別處,但此處關口至關重要,前後發動了三十餘次攻城……”
守城的,攻城的,拋下無數屍體。
雙方殺得血流成河。
鄭喬糧草充裕,城中卻維持不久。
顧池聽到這已經猜到了結局。
女人說著,眼眶濕熱。
“……鄭喬兵馬凶殘,一旦城破,後果不堪設想。辛國守將選擇死守,但不知什緣故,糧草補給不上。城中糧草一日日消耗,最後連戰馬都殺了充饑。眼看要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便有人提議偷襲,或許能扭轉戰局。出征之前,為鼓舞士氣……”
顧池打斷她:“不要再說了。”
如此難過,不要再強迫自己回憶了。
但他想知道:“馮家家長允許了?”
為了所謂複國大業,背上了忘恩負義、薄情寡義的名聲,將女兒獻出去表忠心,結果女兒卻落得個這樣的下場。他究竟知道不知道?亦或者,有無一絲絲的後悔?
女人含淚道:“阿父在守城之時中了流失,傷口潰膿,高燒不退,沒幾日便去了。”
顧池聞言,不知該唏噓還是該遺憾。
馮家家長死得輕易了。
“那你呢?”顧池問,“你在何處?”
觀女人穿著打扮和精神麵貌,顯然不是普普通通的內宅婦人,應該也有些手腕。
女人並不覺得顧池的質問是冒犯,她說道:“彼時,我跟慎語在別處。待我知道阿姐遭遇,一切都來不及了。收拾阿姐遺物的時候,發現她將那枚玉佩珍藏得很好。我想,她對你是有喜歡的,但更多的是愧疚遺憾。我將它當做阿姐遺物留在身邊,但沒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