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了屋基地,也不知會便宜了誰。
感慨一番,將它平放於地,拿手術刀小心的挖箱子合並處縫的蠟,蠟也是用蜂蜜窩熬製出來的土蠟,填充在縫隙口粘合的非常結實堅硬,手術刀很銳利,仍然用鈍了兩把刀才將箱縫的蠟弄掉。
取走銅插梢,打開箱蓋,木箱內部與邊沿也漆有桐油,箱內還有個黃銅皮的箱子,銅皮箱子兩端填了防水的草木灰,箱內沒有受潮,灰仍然是幹燥的。
拿軟布將黃銅皮箱子上的草木灰掃到一旁,抱出銅箱子,掃盡灰,開扣,銅箱子內填塞了棉絮,顏色有點灰暗,弄走棉絮,露出用防水的油紙包著的小包。
為了不損傷到紙包的物品,趕緊搬張小桌子放火塘邊,再鋪上軟布,然後很小心的從箱子內取拿物品,一一排放到小桌子表麵,最後取出一包長方條的四方塊。
將幾包物品擺放整齊,樂韻先拆最重的長方塊形包,拆開油紙還有一層布,布層包著四條金燦燦的金條,純金,含金量高達百分之九九點九九九。
金條一根約一斤重,四條共有四斤。
“金條啊……”
瞬間的,樂韻心閃過了無數猜想,家明明有金條,爺爺卻寧願當它沒有,哪怕日子過得那艱辛也沒有拿出來換錢,絕對不會是吝嗇,隻可能是有不能露財的理由。
如果金條能夠麵世,拿出來換錢,她爸的腿也不會被耽誤,爺爺摔傷後也不會拖得不治身亡。
樂韻的心情低落了下去,將金條原封不動的包起來放一邊,拆四方形的油紙包,東西被包得很仔細,有兩層油紙,有一層布,拆了布層還有一層綢綢,最後是一層棉紙。
打開棉紙,頭是本手工線訂書本,以牛皮封麵,訂書的線是蠶絲線,翻開牛皮填麵,麵是棉紙紙張。
翻了一頁,樂韻將書本翻過來,從背後往前翻,第一頁空白,再翻一頁,用繁體古字寫有一行字,古體寫法,字堅直排列,從右往左共兩行,有一行字是古甲骨文,她認不全,另一行是篆體,她勉強全部認得全,共四個大字:樂氏家譜,在空了大約三個字的地方有兩個小字“之三”。
若沒猜錯,那本家譜是第三本。
棉紙上的字清晰如新,篆體字形端正嚴肅。
看到篆體字形體,樂韻眼窩一熱,心中忽的酸意潮湧,那種字體她太熟悉了,爺爺以前教她認字,用毛筆寫字用的就是那種字體。
但是,她知道譜書不是爺爺寫的,因為她認得爺爺的字,爺爺的字體是模仿譜書上的字體書寫方式和形態,每種字體都可模仿,模仿得好有如一個人所寫,就如仿宋體很容易模仿。
她沒有看,合上書本,譜書可以慢慢研究,如今最緊要的事是先看爺爺和太爺爺留下的遺物。
再拆另一個油紙包,仍然是兩層油紙,布,綢緞和棉紙,頭仍是譜書,寫有“之五”,再次連拆兩個油紙包,拆出“之二”“之一”的兩本譜書。
四本譜書當初是疊加起來放在一個地方,再拆另一堆的油紙包,層層疊疊的包裝內仍是一本譜書,用繁體的篆體字和簡化的楷體所寫。
僅隻一眼,樂韻就認出用楷體寫的簡化字是爺爺的手筆,仍然先放一邊,再拆油紙包,拆出來的是幾份書信,一份寫著“樂韻啟”,另一份是爺爺的名字,還有兩份沒寫名。
她忍著先不拆閱,繼續拆另幾個油紙包,拆出四本手抄本的線裝醫書,兩本手劄,一疊厚厚的手抄藥方。
最後拆一個四方形的小東西,剝開油紙後露出個木盒子,盒內用絲綢包裹著幾件小物品,一塊羊脂玉佩,一支漂亮的白玉簪,一支兩指寬六寸長的玉簡,一塊長方形、似盾非盾、似玉非玉材質的牌子。
每樣物品都極為古樸,尤其是那塊牌子,雕刻著複雜精美的花紋,兩麵都刻有似字的圖案,透著肅殺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