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這才不是篡位,畢竟他本來就是大清的皇帝,這一世也是愛新覺羅家的人,所以這應該叫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
清國如今的情況,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
多爾袞是蟬,皇太極是螳螂,而胤禛則想當那隻在後的黃雀,他不但想利用皇太極,而且還想利用王莽,但在此之前必須和多爾袞和皇太極聯手,先解決掉阿骨打這個大患才行。
因王莽的介入,原本就複雜的滿清內戰,變得愈發詭譎起來。
————————————
視線再回歸中原戰場這邊,東海海戰之後不久,秦軍突然改變了打法。
之前秦軍的進軍策略是多路共同推進,卻沒想到三國聯盟的抵抗力度會這強,尤其是西部戰場的曹魏。
哪怕單獨麵對四路秦軍,三麵圍攻下處於絕對的劣勢,可曹魏的抵抗的力度反而是三國中最強的,雖屢戰屢敗,但隻是小敗而非大敗,總體依舊抗住了秦軍最猛烈的進攻。
但隨著白起拿下白馬城,並即將進軍濮陽城時,秦魏之間的平衡開始被打破。
恰好就在這時,東海海戰爆發,秦軍雖贏了,但水軍也遭到了重創,無法對青徐海岸線構成威脅。
也正是這兩件事情的發生讓秦軍的中原戰略發生了轉變。…。。
畢竟沒了周瑜所率的大秦水軍的威脅,這不但讓朱棣可以將更多的兵力投入到青南戰場,也使得蘇烈和諸葛亮的東路兩軍,在麵對處於守勢的明宋聯軍時優勢全無。
這個優勢指的可不僅僅是兵力,還有將領方麵,畢竟當時:徐世績、徐達、牛莫忘、夏魯奇等明國最能打的將領等可都在青南呢。
秦軍之中除了薑鬆、金台外,其他將領方麵,總體上並不比明宋聯強多少。
所以,大秦內部在經過一番商議後,決定改變之前多路共進戰略,變為西攻東牽,集中力量優先打垮最為難纏的曹魏,然後再消滅明宋兩國的有生力量。
正在猛攻青南的諸葛亮和蘇烈,在收到了國內的命令後,也都默契的選擇了暫停同時,轉而原地固守。畢竟在失去周瑜的水軍支援後,他們也都明顯感覺到了吃力。
繼續進軍不是不行,但無疑會演變為消耗戰,死傷必定慘重,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暫緩攻勢,改為牽製的同時積蓄力量,也不失為一條良策。
見北方而來的兩路秦軍都暫停進攻,朱棣自然是大喜過望,他不知道這是秦軍改變了戰略,還以為是東海海戰後秦水軍遭到重創,蘇定方和諸葛亮不敢以劣勢兵力跟明軍拚消耗呢。
東海海戰之後,青南的秦明雙方進入相持階段,但隻要秦軍不進攻,這在朱棣眼中就是退讓,那他自然要得寸進尺了,卻不想在這時收到曹操的求援。
此時的兗西戰場:北方,白馬城失守,白起即將大舉進攻濮陽;
中路,西部三大防線中的兩道被攻破,張遼進軍
第2918章:想當黃雀的胤禛,諸葛亮的離間計.
官渡;
南路,潁川半境淪陷,陽翟、潁陽、昆陽等堅城失守,嬴昊即將兵圍許昌。
麵對這種局麵,曹操實在是扛不住,不得已之下隻能向明宋這兩大盟友求援。
朱棣和趙匡胤收到消息後,心中雖對曹操接連戰敗而不滿,但最終還是都默契的派出了援軍,畢竟若是還沒有外力支援的話,曹操可能真的扛不住了,真到那時吃虧的還是。
朱棣考慮到秦軍在兗州猛將眾多,李存孝、呂布、趙雲等將都在,反觀東線這邊,蘇定方和諸葛亮都停止了進攻,水軍短期內也構不成威脅,所以他不但派去了援軍,還將大明第一猛將牛莫忘也派了過去。
無論是趙匡胤,還是朱棣,都竭盡全力來支援曹操,希望曹操能夠穩住西線,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曹操在損兵近十萬,馬上就要扛不住的情況下,又硬生生的拖住了秦軍一個月多。
朱棣不是個喜歡被動的人,在援軍派出之後,他就召集麾下眾謀士商議,想要通過逐步削弱來解決青南的威脅,卻沒想到諸葛亮對此早有預料,僅僅用了一個離間計就把朱棣給搞得灰頭土臉。
諸葛亮早就猜到就算秦軍不進攻,朱棣也不會老老實實的和己方進行戰略對峙,肯定會想盡辦法擴大戰果,不斷地給秦軍找麻煩,所以他早早的做好了準備。…。。
諸葛亮先是故意放棄除堅城外的一些縣城,並將城內的物資統統轉移,而這做表麵上是為了集中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