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窩囊到姥姥家了啊!
曾經有人說過童年時的經曆甚至會影響到人的一生。
這位俞秀中記得他父親指著那片墳營時悲憤的表情,所以打小他的心就埋藏下了仇恨日本人的種子。
後來這個俞秀中加入了直係軍閥,直係軍閥的頭子是誰?那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吳大帥。
那位吳大帥在與奉係,也就是張少帥的東北軍作戰過程中被打敗了,俞秀中最終就轉投到了張少帥的摩下。
而最終他就得到了張少帥的重用。
他本身是從直係轉投過來的,又不是東北人,為什張少帥會重用他呢?原因自然是因為張少帥後悔了,後什悔了?當然是後悔九一八沒和日本人打起來。
現在全國上下一片罵聲,都說張少帥是不抵抗將軍,他心又會如何好受?
好吧,曆史人物的評價自有史學家置評,這咱隻說這位俞秀中。
現在的問題是國民政府與日本人達成協議了不讓抗日了,他們十七軍即將被調往陝西,眼看著日本侵略者日漸囂張,俞秀中心中如何能忍,表麵上的抗日不讓做,背地他還是可以搞些小動作的。
上層政治中的暗流湧動,終於再次決定了小人物們的命運,商震他們就是這樣來到天津的。
在中國一部著名的名著中有一個橋段叫作劉姥姥進大觀園。
那是說一個鄉下老太太到了上層人家的居所,看到什都新鮮鬧了很多的笑話。
而商震他們呢?他們也是土包子進城,這回又會演繹出什樣的故事呢?
對於任何一個曆史人物的評價都是錯綜複雜的。說一個人非黑即白這本身就是錯誤的。這就像有一個最出名的大漢奸,他在年輕的時候,那也是做了一首詩的,“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聽聽,這詩歌不能說不雄壯,可最終他卻成為了中華民族曆史上的大漢奸,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因為年歲的關係,閱曆的關係,讀書的關係,老哲寫的書注定是非主流的,所以請評價本書的書友們也多多口下留情,更理智一些。
今天26號,多少也攢了一些章節了。等著下個月月初爆更。可是這些章節真不算太多,沒有達到理想中的狀態。我又不想把這本小說的情節與前麵小說的情節寫雷同了,真是累壞了腦細胞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