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八佾篇第三4-7(1 / 1)  徐力大多吉解論語home

typeface:

上壹章 目錄 沒有了

【3-4】

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2】也,寧【3】儉,與其易【4】也,寧戚【5】。”

【注釋】

【1】林放:魯國人。林放這兩個字的意思是,鬼火鬼影出沒,引申為,說鬼話,鬼話連篇。

【2】奢:不儉。多。

【3】寧:穩,穩定,穩妥。引申為,最優的選擇,最安穩的選擇。

【4】易:變化,如蜥蜴變色一樣。

【5】戚:原指斧子,古人用藤條把石頭綁在木棍上做成斧子,要求堅固、不變。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說:“問的這個問題太大了,太深廣了。現在的所謂禮,與真正的理相差太遠了。現今社會的所謂禮越來越多並且經常變化修改。其實禮應該寧少不要多,與其變來變去不如固定不變。”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2】,不如諸夏【3】之無也。”

【注釋】

【1】夷狄:偏遠地方的少數民族。夷:平地為夷。古人以打獵為生,平地不好打獵,故人多住在山邊、水邊,平地人口不多。

【2】君:這指給大家看護度量衡的人,為大家主持公正公道。開始是由聖人擔任這個工作。

【3】諸夏:中原地帶。

【譯文】

孔子說:“夷狄這些地方,雖然有君為大家主持公正公道,但是他們的君已經墮落不堪了,還不如中原沒有君呢。中原雖然沒有君為大家主持公正公道,但是大家可以自我約束,可以自正。”

【3-6】

季氏旅【1】於泰山。子謂冉有【2】曰:“汝弗能救【3】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4】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原義是指眾多人一起出行,浩浩蕩蕩出行。後來主要指祭祀。再後來演變為一種特權,君打著祭祀的名義出行。再後來就成了遊玩了。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學生。當時冉有做季康子的家臣。

【3】救:最早指有爭鬥,人與獸爭鬥,或人與人爭鬥,去幫忙。後來演變為阻止。

【4】謂:來源於喂,使用設餌料的方法來打獵。用語言文字描述表達這種打獵的過

程,叫謂。引申為,照著書本讀,說,解釋,對…說,議論。

【5】林放:鬼火鬼影出沒,引申為,說鬼話,鬼話連篇。

【譯文】

季氏打著祭祀泰山的名義,去泰山遊玩。孔子對冉有說:“你能想辦法阻止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哎!季氏曾經說過的‘自己會真心實意不浪費公眾資源像泰山一樣為大家把持公平正義永遠不變’的話,不就是一句鬼話嗎?”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1】。必也射【2】乎!揖【3】讓而升【4】,下而飲【5】,其爭也君子。”

【注釋】

【1】爭:以控製為目的的行為。

【2】射:用弓發箭。

【3】揖:雙手離開武器,兩手空空,向別人表示尊重、友好。

【4】升:上。

【5】飲:喝。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要與人爭的。如果說君子有爭的,那就是切磋射箭了。大家互相客氣,很友好,開始切磋射箭。射完後,大家坐下來,一起喝著東西,交流射箭的技巧和射箭的原理,分享各自的經驗體會。這種所謂的射箭之爭,與其說是爭倒不如說是通過這種比較(爭)來觀察、思考、研究、分享、交流、切磋射箭背後的道理,來提高弓箭業的技術,這種爭可以算作是各種競爭中的君子之爭了。”

上壹章 目錄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