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邵氏兄弟(1 / 8)  京城內外home

typeface:

上壹章 目錄 下壹頁

李青身體不好,長期休養。靜極思動,異想天開,看了幾本文藝雜誌,動起念頭要寫。拿誰作模特呢?他想起了邵家二兄弟。

哥哥名叫邵清遠,抗戰時隨同學流亡到大後方,在重慶念了兩年土木專科,因為沒有經濟來源,中途輟學。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與中國合作修築史迪威公路,需要翻譯,他報考當了翻譯。他學過土木,人也聰明,滇緬公路通車時,混上了“技正”的頭銜。抗戰勝利,國民黨政府“還都”。在南京大興土木,他跟隨過的一個美國人到南京開了個營造廠,把他約了去,名為工程師,實際上還是當翻譯。因為那個美國人當工程師有癮,雖是老板,工程上仍事必躬親。同時對邵清遠的技術水平摸底,不太放心。

解放後,邵清遠以工程師頭銜,安排在建築公司技術科工作。這倒不是對他技術上摸底,而是因為對他政治曆史不大摸底。

邵清遠的弟弟叫邵明遠,比哥哥小十來歲,沒去過大後方,進了敵偽時期的北京大學,學建築。日本學校分科和英美係統不同,建築和土木不分。所以他既懂點藝術,又懂土木工程。國民黨接收北平,城到處搶房占房,沒人蓋房。他拿到文憑後就背個書包在西單商場給人剪影混飯吃。解放後進了建築公司。他政治曆史清白,有正式的大學畢業文憑。一報到就分配當施工隊的技術隊長,幹了幾年,到一九五三年時已是一個工地的技術主任,幹的很不錯。

本來在起點線,弟弟比哥哥有利的多,可是,一九五三年出了件事,哥兒倆的境況就扭了個兒。

一九五三年,從蘇聯請來幾位專家,在北京郊區建立一個模範工地,也就是用蘇聯的先進技術向全國示範,弟弟受到信任,派到這個工地當技術主任。

這時弟弟已有幾年現場施工經驗了,對中國建築業的特性也有了許多體會和認識。才出生的牛犢,再背點曆史清白、思想進步的小包袱,三弄兩弄,和蘇聯專家頂起牛來。詳細情形不太清楚,反正雙方都拍了桌子。邵明遠說:“你是工程師,我也是工程師。我作為主人尊重你。你作為客人,不能下命令要我照辦。我們有爭論可以到上級單位解決。”專家說什,不表它了。蘇聯專家大多數在作風上和技術上都很有修養,也很講禮貌。可是要說個別人技術上二把刀,思想上有點大國沙文主義,也不算稀奇。結果是公司領導決定把弟弟撤下來,換個別人去與蘇聯專家合作。開會公開征求意見,問誰願去,沒有人報名。要大家推舉,技術科推舉了邵清遠。邵清遠雖謙虛了幾句,可沒有拒絕。這樣弟兄二人就掉換了位置。

李青是在模範工地完工典禮時到這公司來的。這時邵清遠已當選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晉升副總工程師了。據說這兩項“工程”也是由於蘇聯專家的積極建議。因而有的技術人員背後有些非議。可是李青參觀了剛剛竣工的宿舍大樓,並且和邵清遠作了兩次談話,認為這些非議並不公平。樓房蓋的很好,敢說是新中國建成後,頭一批職工宿舍中水平最高的。兩居室,有挺大的廚房,有廁所,還有個四平米的儲藏室,寬敞、舒適。邵清遠為人謙虛,並不宣揚自己。除去提到他弟弟時用作兄長的口氣批評幾句,從不說別人的不是,而且辦事看問題很講政治原則,這在解放初期的技術人員中很難得。

李青曾問他:“您在模範工地取得很大成績,主要的經驗是什?”

他說:“沒什經驗,誰來當模範工地的主任,也是這個結果。工地最後會評為先進集體,主任也要選上先進人物。因為這是中蘇合作的試點,必須成功,必然成功。而且要大力宣傳。”

李青說:“那怕不一定,您的前任不就……”

“你說我弟弟?”他搖搖頭,苦笑了一下,“他學的全是資本主義那一套建築體係,又年輕氣盛,自以為是,一張嘴就是技術合理性、經濟合理性,偏就不談政治合理性,和蘇聯專家一起工作,是個技術性經濟性的問題嗎?這種人,盲人騎瞎馬!”

“那您是怎處理和蘇聯專家的關係的呢?”

“上級不是有明確指示嗎?‘專家建議就是法律’做到守法就是了。下邊人不通,做做他們的工作,貫徹專家建議不能含糊,如此而已,還有什出奇的?”

他說的很實在。他的材料,李青詳細讀過。什引進新技術啊,改變工地結構啊,提高生產率和加快工程進度啊。歸根到底一句話,是克服一切困難,堅決地,不動搖地貫徹專家建議。

李青認為把這樣一個人提到領導崗位上,完全合情合理。他作為先進人物,是名副其實的。

上壹章 目錄 下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