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第545章 禁海國策理應重新再議!(1 / 2)  穿書之忠毅泰安侯府老太君home

typeface:

上壹章 目錄 下壹頁

“陛下,當初近海諸多省份人口增長竟然有了逐年降低的趨勢,太宗當時也是擔心不已,召集了當時的內閣和軍機處的諸位大臣商議,最後經過一番討論,結合當時的國力以及利弊,提出瞭解決此問題的兩種辦法。”

“一種就是加強朝廷水師的實力,出兵,將海上的強盜海匪一網打盡,還海上一個平安的環境。”

“但此法依賴於強大的水師實力,但當時水師整體實力堪憂,全國上下水師兵馬也兩萬人不到,而具有能出海駕船剿匪能力的水兵又僅有一萬餘人,這點人手灑在近海諸省更是少的可憐。”

“培養新兵又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漫長的時間,但近海諸省每日都有人死亡,不能等着水師實力強起來再解決。”

“所以,此法剛提出,就迫於現實問題不得不作罷。”

“第二種方法便是禁止再出海,這也是當初軍機處大臣遲大人提出來的,遲大人是第二任鎮國公,是始皇后最小的弟弟,也是太宗皇帝的舅父,也有他纔有這個魄力違背太祖和始皇后的意思,提出‘禁海’。”

“太宗皇帝也擔心長此以往下去會死更多的人,甚至漸漸蔓延內陸省份,從而使影響整個國家人口。”

“但又無其他好的解決辦法,畢竟水師是最喫底蘊的兵種,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而那時最缺的就是時間,不像陸軍只要有好將領,人手充足就能打勝仗。”

“無奈之下,太宗皇帝便和內閣軍機處大臣達成了共識,徹底禁止出海,頒佈了‘禁海令’。”

“但太宗也知道出海的好處,出海對國家和百姓的發展、帶來的好處太大了,所以禁海也只是權宜之計,國家早晚要解除禁海的,所以與‘禁海令’一同下達的還有一道全力發展水師的聖旨。”

“只待水師有足夠的能力爲出海漁民和商人保駕護航了,便解除禁海令,但......”

內閣曾首輔說着,看着太上皇也是有些惋惜、感慨。

太上皇看着曾首輔臉上的表情也猜到他要說什麼了,畢竟後面的事情他也是看過皇室紀傳的,也清楚,臉上的也是有些惋惜。

“但天不庇人,在‘禁海令’頒佈後的五年,水師有了巨大的提升,這時太宗卻驟然病危,龍馭殯天,高宗皇帝繼位後,剛開始也按照太宗的遺命執行,但後面卻漸漸失控。”

曾首輔說着,擡頭小心看了眼太上皇,見太上皇並沒有什麼不滿,便又硬着頭皮說:“陛下,高宗皇帝繼位後也一直按照太宗皇帝的遺命繼續執行,禁海與強水師同步進行。”

“一時間國內平和,海晏河清,但隨着諸王長成,尊碩親王(高宗皇帝嫡長子)又沒有懾服諸王的威望,國內徹底陷入皇權爭奪動盪,尊碩親王、尊賢親王(高宗皇帝嫡次子)、尊正親王(高宗皇帝嫡三子)可能是爲了表明自己嫡系身份的正統,不斷的推崇太宗皇帝的聖旨和諸多遺命。”

“‘禁海令’就是在這種情形下被矯枉過正,對於海禁的要求是越來越嚴格。”

“竟然有了‘寸板不許下海’的規定,這對於祖祖輩輩長在海邊,靠海爲生的漁民是莫大的打擊,無異於斷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手段。”

一旁的軍機大臣浦良駿和內閣的副大臣,以及其餘諸位大臣,聽見曾首輔竟然將這話宣之於口,而且還在太上皇的面前話裏話外指責高宗皇帝,一時間是震撼不已,緊接着就是全身冷汗直流,生怕他這話惹怒了太上皇,惹的太上皇雷霆大怒。

但曾首輔此時又何嘗不知道這番話是要冒很大的風險?但不說不行啊!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太上皇剛剛登基就面臨徹底剷除秦遠餘孽這樁大事,逐漸風波從京城蔓延到了其餘諸省,進而波及全國,太上皇還需要自己幫他穩住朝綱,一時半會不會動自己。

但現在風波漸平,朝堂也完全在太上皇的掌握之中了,自己這內閣首輔豈不是更加礙眼了?沒見原來的老搭檔軍機大臣齊康成都已經不得不告老還鄉了嗎?

自己不抓緊時間展現自己的本事,還等什麼?哪怕不能繼續留任,平安致仕也是好的。

曾首輔怕的就是被太上皇翻舊賬,隨便找出一兩樁錯處斬了自己,甚至滿門抄斬,當官甚至到了首輔這個位置,手上有幾個是乾淨的?

這‘禁海令’和解除海禁就率先進入曾首輔的眼內了。

曾首輔說着也是有些不安的,但話已至此,也只能硬着頭皮接着說道:“陛下,發展水師與禁海背道而馳,也在皇權鬥爭中不得不中斷,原本發展了

上壹章 目錄 下壹頁